郭凤怡的图像世界
“郭凤怡的图像是我们这个世界上最错综复杂之物,曲折迂回,令人困惑。她的画面是一个个谜语,是玄思冥想的工具,自成系统,却是我们的智性不可企及之处。对于我们,是难以摆脱的迷津,对于她自身,则是一种迷悟。对郭凤怡来说,绘画是一次朝向内部的旅行。在晦暗不明、歧途遍布的内部,循着画笔一次次接近核心却永远无法抵达。郭凤怡的图像始终在诉说着某种无法阅读的叙事。这些叙事可能互相补充和连接,也可能互相矛盾和对立;由繁密线条所构造起的形体也一样,互相套接,彼此包含。这种无穷链接状态下的图像模态模拟出一个不可经验的可能世界。”
——高士明,《异相与真相——不可阅读的郭凤怡》
线上展厅开放时间:2022年2月21日上午10时至2月27日下午10时(北京时间)
郭凤怡作品的主题、思想和结构大多涉及到中国传统的思想体系,包括古老的宇宙观、人体穴位图、传说寓言、三皇五帝、河图洛书、帝葬和占卜等,同时也包含着对自然和社会的遥视。
就郭凤怡本人而言,绘画是一种“写实主义”,一种对于日常世界之内、经验世界之外的不可企及之物的精确“现-象”。因其在日常世界之内,所以它是实在的;因其在经验世界之外,所以它无从再现。在她自己的朴素语言中,作画过程是一种“遥看”。然而,此“遥看”却是超出视觉的看。更准确地说,这种对事物的把握超出了时间与广延的维度,也向我们提示了mimesis与imitation的本质差异——那是一种“演历”,而非再现。于是,绘画过程是宣泄、治疗和探视的过程,也是事物绽出的过程。描画仿佛只是在捕捉和进入一种手势,在某一时刻看见她未曾谋面的事物。这是预感和预见,也即技艺或艺术(techni)的原始涵义。于是,郭凤怡的画所给出的既非“抽象”又非“具像”,既非“像”又非“象”,而是现出“相”。一种异相,衰异之相,在此相中,我们看到某种事物的疯狂滋长和塌陷。[3]
作为美术界的现象,郭凤怡对当代的启示在于她那种完全独立于“现代”之外的世界观,也就是说我们今天被正统官方体系认可的文化体系已将她这类基于传统宇宙观的文化知识完全异化为化外奇观。……作为艺术,郭凤怡对美术界更富启发意义,当流行的艺术主题与美术史自身的论述已成为艺术界的全部内容时,那就有必要打开新的天窗,尤其是郭凤怡这种潜伏在的民间的文化记忆,更应归属到新的文化研究中来。[4]
[1] 引用自2009年郭凤怡个展“我是郭凤怡”新闻稿
[2][4] 张颂仁,《天外有天——思考郭凤怡的绘画》,《谁是郭凤怡》(北京:二万五千里文化传播中心与长征基金会,2005),第7页-第8页
[3] 高士明,《异相与真相——不可阅读的郭凤怡》,《谁是郭凤怡》(北京:二万五千里文化传播中心与长征基金会,2005),第9页
郭凤怡(1942–2010年), 生于中国西安,是一位自学成才的女艺术家。她的艺术实践关注精神和形而上学层面的意义,这些元素反映了她这一代人对于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热爱,并且这些民间艺术赋予了我们特殊的历史,神话和神秘气质。她用毛笔在纸上描绘的作品,笔力深厚、精细飘逸,所绘形象不仅与人类的身心息息相关,同时也描绘暗示了某种精神世界的存在。
郭凤怡起初为了减轻疾病的痛苦而开始练习气功,但之后伴随着对生命哲学的不断体悟,许多视觉幻像时时涌现在她的眼前,必须用纸笔加以表达才可调整身体与心智的平衡。其作品的主题、思想和结构均来自于中国传统的思想体系,包括古老的宇宙观、人体穴位图、传说寓言、三皇五帝、河图洛书、帝葬和占卜等,这些内容都是被当下现代化的中国社会所忽视的。通过这些作品,郭凤怡聚焦于传统与当代思想之间的关联,将深藏和根植于中国的文化记忆加以保存。视觉和知识的关系通过郭凤怡在纸上流动的万根墨线传达出来,给予了今天的世界以深刻的启示,同时也使绘画行为本身成为与生活融为一体的创造性的日常事件。
郭凤怡第一次接触并参与到中国当代艺术领域中是在2002年的“长征—— 一个行走中的视觉展示”活动期间。在这一项目中,她特意与杰出的美国女艺术家Judy Chicago合作,在长征途中的一站——云南丽江站,以诸如“泸沽湖”、“丽江”、“摩梭”、“昆明”及“假如女性统治世界”为名进行了一系列创作。
郭凤怡的图像世界
“郭凤怡的图像是我们这个世界上最错综复杂之物,曲折迂回,令人困惑。她的画面是一个个谜语,是玄思冥想的工具,自成系统,却是我们的智性不可企及之处。对于我们,是难以摆脱的迷津,对于她自身,则是一种迷悟。对郭凤怡来说,绘画是一次朝向内部的旅行。在晦暗不明、歧途遍布的内部,循着画笔一次次接近核心却永远无法抵达。郭凤怡的图像始终在诉说着某种无法阅读的叙事。这些叙事可能互相补充和连接,也可能互相矛盾和对立;由繁密线条所构造起的形体也一样,互相套接,彼此包含。这种无穷链接状态下的图像模态模拟出一个不可经验的可能世界。”
——高士明,《异相与真相——不可阅读的郭凤怡》
线上展厅开放时间:2022年2月21日上午10时至2月27日下午10时(北京时间)
郭凤怡作品的主题、思想和结构大多涉及到中国传统的思想体系,包括古老的宇宙观、人体穴位图、传说寓言、三皇五帝、河图洛书、帝葬和占卜等,同时也包含着对自然和社会的遥视。
就郭凤怡本人而言,绘画是一种“写实主义”,一种对于日常世界之内、经验世界之外的不可企及之物的精确“现-象”。因其在日常世界之内,所以它是实在的;因其在经验世界之外,所以它无从再现。在她自己的朴素语言中,作画过程是一种“遥看”。然而,此“遥看”却是超出视觉的看。更准确地说,这种对事物的把握超出了时间与广延的维度,也向我们提示了mimesis与imitation的本质差异——那是一种“演历”,而非再现。于是,绘画过程是宣泄、治疗和探视的过程,也是事物绽出的过程。描画仿佛只是在捕捉和进入一种手势,在某一时刻看见她未曾谋面的事物。这是预感和预见,也即技艺或艺术(techni)的原始涵义。于是,郭凤怡的画所给出的既非“抽象”又非“具像”,既非“像”又非“象”,而是现出“相”。一种异相,衰异之相,在此相中,我们看到某种事物的疯狂滋长和塌陷。[3]
作为美术界的现象,郭凤怡对当代的启示在于她那种完全独立于“现代”之外的世界观,也就是说我们今天被正统官方体系认可的文化体系已将她这类基于传统宇宙观的文化知识完全异化为化外奇观。……作为艺术,郭凤怡对美术界更富启发意义,当流行的艺术主题与美术史自身的论述已成为艺术界的全部内容时,那就有必要打开新的天窗,尤其是郭凤怡这种潜伏在的民间的文化记忆,更应归属到新的文化研究中来。[4]
[1] 引用自2009年郭凤怡个展“我是郭凤怡”新闻稿
[2][4] 张颂仁,《天外有天——思考郭凤怡的绘画》,《谁是郭凤怡》(北京:二万五千里文化传播中心与长征基金会,2005),第7页-第8页
[3] 高士明,《异相与真相——不可阅读的郭凤怡》,《谁是郭凤怡》(北京:二万五千里文化传播中心与长征基金会,2005),第9页
郭凤怡(1942–2010年), 生于中国西安,是一位自学成才的女艺术家。她的艺术实践关注精神和形而上学层面的意义,这些元素反映了她这一代人对于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热爱,并且这些民间艺术赋予了我们特殊的历史,神话和神秘气质。她用毛笔在纸上描绘的作品,笔力深厚、精细飘逸,所绘形象不仅与人类的身心息息相关,同时也描绘暗示了某种精神世界的存在。
郭凤怡起初为了减轻疾病的痛苦而开始练习气功,但之后伴随着对生命哲学的不断体悟,许多视觉幻像时时涌现在她的眼前,必须用纸笔加以表达才可调整身体与心智的平衡。其作品的主题、思想和结构均来自于中国传统的思想体系,包括古老的宇宙观、人体穴位图、传说寓言、三皇五帝、河图洛书、帝葬和占卜等,这些内容都是被当下现代化的中国社会所忽视的。通过这些作品,郭凤怡聚焦于传统与当代思想之间的关联,将深藏和根植于中国的文化记忆加以保存。视觉和知识的关系通过郭凤怡在纸上流动的万根墨线传达出来,给予了今天的世界以深刻的启示,同时也使绘画行为本身成为与生活融为一体的创造性的日常事件。
郭凤怡第一次接触并参与到中国当代艺术领域中是在2002年的“长征—— 一个行走中的视觉展示”活动期间。在这一项目中,她特意与杰出的美国女艺术家Judy Chicago合作,在长征途中的一站——云南丽江站,以诸如“泸沽湖”、“丽江”、“摩梭”、“昆明”及“假如女性统治世界”为名进行了一系列创作。